互联网银行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2019年05月09日 10:05浏览次数:1426次编辑:圣灵科技

2.8.jpeg

若说这几家表现不俗的互联网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的话,一方面是在数字普惠金融以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探索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路;另一方面,则是其运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发展线上业务的信心。

互联网银行给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新锐力量,自2014年12月第一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以来,部分民营银行在难以借助线下物理网点大规模发展业务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他路突围,选择依靠金融科技、率先尝试以互联网模式开展运营。这其中,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模式运营的民营银行,在降低融资门槛、提升融资效率、践行数字普惠金融以及创新银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众所周知,受制于科技能力不足以及因此而来的难以承受的人工处理高成本,传统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虽然投入了不少力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较之需要普惠性金融服务的庞大“长尾客群”,留下的空白仍然不少。传统商业银行留下的空白,正是拥有科技利器的互联网银行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三家互联网银行依托股东优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作用,让庞大的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长尾客群”获得了信贷支持,让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覆盖半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以新网银行为例,这家银行79%的客户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其中,通过身份证OCR(身份证地址含有地址村、乡、屯)识别,能精确到农村的用户283万。通过在线纯信用、无抵押的信贷服务,新网银行帮助农村绿领、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快速获得生产生活资金。要知道,这些客群,如果没有数字技术支撑下的互联网银行,要获取信贷支持,除了民间借贷,别无他途。

其次,作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不到、服务不好的“长尾客群”,长期以来之所以会出现“融资难”,主要是这些无抵押物的“长尾客群”信贷风险难以识别,加上一笔小额业务耗费的人工成本不菲,所以商业银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家互联网银行背后的股东,科技实力不凡,借助其优势,互联网银行有效降低融资门槛,让融资无门的庞大“长尾客群”不再饱受融资难的困扰。

再次,“长尾客群”天然的小额分散,决定了传统商业银行要服务这类客群,需要以较高的价格覆盖风险和成本。换言之,即便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到的“长尾客群”,也因为成本问题,而难以降低融资价格。三家互联网银行创新风控手段,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信用,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成本和作业成本,并将这些成本让利给小微客户。比如,三家银行均以数据化的风控系统替代传统银行人工处理,实现自动化、批量化、低成本的流水线式信贷放款,有效减少了贷款客户申请和银行审核的时间,达到“秒申秒贷、实时放款”的客户体验。全程无人工介入,加上又是自动化和批量化,节省了人工成本,当然可以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比如,新网银行99.6%的线上贷款申请均由机器进行自动化、批量化审批,只有0.4%的大额信贷和可疑交易需人工干预,减少了贷款客户申请和银行审核时间。目前,新网银行信贷审批时间最快7秒,平均仅40秒,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33万单,大大减少了银行运营成本和客户融资成本。

三家互联网银行“没有存款,没有网点,没有现金柜台,全面在线化、数字化获客及展业”的发展模式,使其运营方式呈现出商业银行从未有过的轻量化特点,并且获取的利润依然诱人。这一方面让传统商业银行坚定了开展线上业务的信心,以至于很多传统银行在开放式银行发展大潮中,敢于试水,体量巨大的如建设银行,也敢于在开放式银行方面抢跑,这不能不得益于互联网银行大胆探索取得的巨大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三家互联网银行线上业务的高盈利,还让原本走线下路线的一些新设民营银行,群起跟风,以至于逐步偏离最初发展定位,转向发展线上金融业务。

互联网银行带来的,正是传统商业银行未来要转型发展的方向。因为科技与金融互为融合的态势已势不可挡,商业银行如不加速与科技融合,不仅没有前途,也会被时代边缘化。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机融合、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超级网络时代正在到来。在这种背景下,以信息数据为新的生存要素的新金融也在呈现出智能化、普惠化和无界化的新特征,金融的服务形式正在发生变革。互联网银行润物无声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轻量化特点,代表了商业银行在万物互联时代的发展方向。

友情链接: 百度腾讯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企业盟重庆互联网微星球建筑劳务网云人脉圈全民创收网圣灵建站系统圣灵溯源系统圣灵客服系统圣灵人事系统圣灵短视频圣灵传媒圣灵商学院重庆网海南网贵州网云南网广西网甘肃网宁夏网山西网陕西网山东网黑龙江网重庆百科web专家U站网

Copyright @ 2004-2023 cqslkj.cn All Right Reserved @重庆市渝中区圣灵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6004600号-5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399号 电子营业执照

联系方式
023-62897001

77981978
023-62897001
81623110
62891977
微信公众号